百战归来不卸甲——秦皇岛市退役军人战“疫”再上阵
发布时间:
2020-02-24 18:19 信息来源:秦皇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分享:
战争年代,保家卫国;和平年代,守护家园。他们,身经百战。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他们“百战归来不卸甲”,主动请战,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在这场战“疫”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
若有战,召必回!
“我请战!”“我报名!”“算我一个!”……一声声铿锵的誓言,一个个有力的签名,疫情当前,广大退役军人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到抗击疫情一线去。
“相老,您又来啦!我们记着您的嘱咐呢,非常时期,您年龄大,更要注意身体啊!”
“你们配合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现在是疫情防控关键期,一定要少出门。”
71岁的相玉明,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顶风冒雪到小区防疫执勤岗。老伴心疼他,邻里们不忍心,他却说:“疫情当前,国家需要我们,社区需要我们,我是退役军人,必须去!”
海港区红光南里小区的黄兆金也是退役军人,从正月初二开始,他就申请加入到了社区抗“疫”工作中,在小区卡口拉警戒线、安置宣传牌,为小区居民办理车辆通行证,排查外地来秦人员…… “我曾经是一名战士,就永远不能忘记战士的身份,国家有需要,我随时可以上!”
“传化·安心驿站天津分站有‘趣头条’捐赠给湖北的大批消毒液无人运送。”大年初六中午,手机上的这样一条微信让卢龙县刘家营乡南关村退役军人柴任标放下饭碗,孤身一人、义无反顾地踏上千里驰援湖北的征程。“咱当兵出身的,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能袖手旁观?还能有二话?”面对妻子的阻拦,他丝毫不让。
“必须去”“随时上”“没二话”……在秦皇岛,退役军人们就是以这样的军人本色,直面迎击这场战“疫”。
战一线,勇争先
“你们退后,让我来!”
2月7日凌晨,已连续半个多月坚守在一线的马玉武接到了北戴河区的通知,要求立即启动应急消杀程序,对接触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所有人员及其居住环境进行终末消毒。
疫情就是命令。接到通知后,他和其他几个队员立刻奔赴确诊患者的家中消毒。因为空间狭小,大家被消毒剂中的二氧化氯刺激得喘不过气来,见此情景,马玉武硬是把其他队员轰了出去,自己忍着不适,完成了消毒任务。
疫情面前,一“马”当先的马玉武是北戴河区疾控中心消杀科负责人,他今年54岁,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事后,马玉武因为呼吸道灼伤,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在同事的搀扶下到医院检查时,大夫建议他居家休息,马玉武喘着粗气说:“我不能休息,现在人手紧张,我得战斗在一线。”
战在一线,冲在一线,战“疫”当前,这里没有退缩,只有军人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在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水暖分公司,退役军人张建昆、姬鹏飞每天都出现在防疫一线,测温记录、出入管控、宣传教育、劝阻聚集;在海港区燕山小区第一社区,退役军人顾世斌走遍了辖区每一个门店、每一家宾馆、每一个卡点;在北戴河区,退役军人刘拥军冲在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的第一线,统一帮助他们购买生活用品,及时送到他们手中,耐心安慰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
永学锋,老兵魂
“我不是医生,家里也没有抗‘疫’物品,但我是退役军人,我要捐款1万元,尽微薄之力,抗击疫情。”
2月12日,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卢龙镇政府,为抗击疫情捐款。老人在登记册上写下了“永学锋”的名字。
“永学锋”,就是要永远向雷锋学习。卢龙镇政府工作人员经多方打听,才了解到老人真名叫陈悦,家住卢龙镇蔡家坟村,是1969年入伍的老兵,1970年入党的老党员。他捐赠的1万元来源于平时节衣缩食积攒的退役军人费。
同一天,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工作人员接到了军休干部孙振华的电话。“请组织帮我把这1.3万元的党费送去抗‘疫’前线。我是一名退休军医,参加过抗击非典,现在我的身体不允许我再去一线,但我想为抗击疫情再尽一点力。”
孙振华今年87岁,1959年参军,有着59年的党龄。2003年,当时已经退休的孙振华志愿参加了抗击非典。“现在,我每天在家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变化和防控工作,当看到人民解放军和多地医务工作者奔赴湖北抗击疫情时,我特别激动,就和老伴商量,要为抗击疫情捐钱出力。”
此前的2月5日,市军休三所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出“我们在一起打赢这一仗--出援手,共渡难关”的倡议。广大军休干部迅速响应,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85名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就交纳党费92119元,用于武汉和秦皇岛的疫情防控。
截至目前,我市共成立258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支应急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有13200余名退役军人奋战在抗“疫”一线,退役军人捐款捐物合计110万余元。
若有战,召必回。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市广大退役军人以果决的姿态出现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在战“疫”中,他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抒写着退役军人的担当,展现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