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局以推动转业军官高质量安置为目标,不断优化安置办法,积极探索“直通车”安置模式,促进转业军官的个人特质与接收单位的岗位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安置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开展建档立卡,突出人才资源发掘的深度
近年来,转业军官的学历水平逐年提升,能力素质普遍增强。2023年,保定市接收转业军官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17%,本科学历占比80%,多人取得司法、财务等专业资质。保定市局坚持画好“工笔画”,健全转业军官信息采集机制,建档立卡,推动需求掌握精细化、服务保障个性化。一是做好档案审核,充分发掘转业军官的“硬实力”。认真梳理年度转业军官整体情况,对“重点对象”进行特别关注,如师团级职务转业军官,二等功以上获得者,在艰苦边远地区、高山海岛服役或其他特殊岗位工作经历的人员,对他们高看一等、厚爱一层;梳理具有司法、财务、医疗、教学等专业资格和工作履历人员情况,为下一步安置中的对口匹配打下基础。二是用好考试成绩,发现转业军官的“笔杆子”。各接收单位普遍需要公文写作人才。通过文化考试,写作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单位争相接收的“香饽饽”。例如,去年一名写作能力强的转业军官被成功安置到市委办公室重要岗位后,迅速适应角色,展现才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认可。三是坚持深入沟通,听到转业军官的“心里话”。及时掌握转业军官所思所想,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身份转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针对转业军官普遍对地方单位不熟悉、个别人员存在不切实际的职业期望的情况,保定市在开展全员参加的政策宣讲、思想教育基础上,深入进行个别谈话,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和短板,引导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助力他们顺利实现职业转型。
二、积极构建交流平台,突出人才资源展现的广度
转业安置最终目的不仅是为转业军官安排一个岗位,更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发挥所长的舞台。为此,保定市局加强转业军官与接收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两方期望一致,实现双向奔赴,推动安置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在审档结束后与用人单位交换信息。在审核转业军官档案后,主动向本年度计划接收转业军官的单位通报转业军官的整体概况、专业技能特长等情况,接收单位根据自身情况报送接收岗位的用人需求。二是在宣讲会上邀请用人单位答疑解惑。部分接收单位派出人事部门专业人员参加转业军官政策宣讲会,介绍各自单位情况,对转业军官提出的备选岗位工作内容、职能范围、岗位职责、专业要求等答疑解惑。这不仅使转业军官对备选岗位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也促进了接收单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吸引。三是畅通沟通渠道让双方同频共振。及时建立工作群,选拔业务过硬的干部当好宣传员,第一时间将相关政策法规、安置形势宣传到位。同时,公布市局安置科以及接收单位的咨询电话,密切接收单位和转业军官的相互联系,也让接收单位能够进一步了解转业军官的能力素质和思想动态,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到合适的人才。
三、科学制定安置办法,突出人才资源配置的精度
保定市局积极探索,不断建立完善以“考试考核、积分选岗”为主,“双向选择、对口安置、指令分配”为辅的安置办法。一是“积分选岗”体现公平性。这一安置方式是主体,70%的以上的转业军官按照此方式得到妥善安置,体现“贡献越大、安置越好”的安置导向,确保安置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双向选择”体现科学性。在分配计划中,预留30%的名额进行“双向选择”。接收单位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对转业军官的专业和技能要求,市局将这些信息向转业军官公开。转业军官则根据自身条件和用人单位需求填报志愿,接收单位在申请人员中择优录取。此种办法显著提高了人岗匹配度和安置满意度。三是“对口安置”体现针对性。在积分选岗环节,对法院、检察院等特殊专业岗位专门做出标注,限定只有专业资质人员可选岗,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实现了直通到岗的安置效果。
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转业军官接收安置工作中,以人才配置理念推动落实从“有岗可安”向“有好岗可选”跃升的要求,突出人才配置的深度、广度、精度,积极探索优化“直通车”安置模式,实现了转业军官与接收单位精准匹配,进一步促进了本地转业军官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
(移交安置处)